在从电脑里调取实验数据的刑牧春,常浩南眼神中多了几分意外。
他确实有些低估了对方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工作效率。
“别担心,老邢。”
说话间,常浩南朝身后示意了一下。
很快,栗亚波就取出一个大概十公分见方的样品盒,小心翼翼地放在刑牧春面前。
“这是……”
后者有些疑惑地瞅了一眼,发现里面是一堆看不出是什么的黑灰色粉末。
“说实话,我没想到你们的动作能有这么快,否则应该更早就告诉你们第二阶段的具体任务才是……”
常浩南轻轻拍了拍样品盒的盖子:
“我们研发的新型自发汗冷却材料,用二硼化钛(tib2)作为陶瓷骨架,再渗入金属镍和银,通过高温预烧结和无压浸渗工艺制备的tib2-(ag,ni)复合材料。”
“镍?”
刑牧春有点没反应过来。
镍的熔点高达1500c,沸点更是在2700c以上,几乎和二硼化钛基体本身的熔点差不多,根本没有作为发汗剂的价值。
常浩南早就料到如此,笑着解释道:
“除了让银本身融化散热之外,这个复合材料还可以吸附储存大量传统发汗剂,在温度足够高的时候通过表面渗出,进一步节省双锥体弹头的内部空间,根据我通过分子力学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冷却效率大概可以达到375108 w/2……”
听到这里,刑牧春双眼微微瞪大,有些难以置信地看向眼前这半盒其貌不扬的粉末状固体。
若是真如常浩南所说,那发汗冷却目前所面临的一切工程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毕竟对于弹头的气动热来说,发汗冷却的效率本身是严重过剩的。
只是持续时间和系统复杂度难以达到要求而已。
“常院士,这又是二硼化钛又是银的,成本恐怕……”
他嘴上这么说着,但手上的动作却是一点不慢,已经把样品盒牢牢抱在怀中。
仿佛生怕被栗亚波再重新抢回去一样。
实际上,相比于材料本身,反而是极为复杂的制备工艺要更加昂贵。
“成本么……确实高了一点。”
常浩南有些遗憾地说道:
“但是没办法,高超音速研究嘛,有些时候也不能一味省钱……”
“再者说,这个材料的基体十分牢固,不像烧蚀冷却那样会出现剥落,所以也不止能用在这一个地方,像是在导弹的燃气舵,还有跨空间飞行器的的表面,都有应用潜力,就当是给未来投资了……”
刑牧春显然也就是照例客套一下。
还没等常浩南这边话说完,他就已经抓起桌上的电话听筒,叫来了几个穿着蓝色实验服的技术人员:
“你们,用这个材料,按照常院士的指示重新做一次发汗冷却测试!”
东风,发射!
春去夏来。
在解决掉发汗冷却这个最大的技术难点之后,整个验证弹的研发也随之进入了快车道。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同类型研究,华夏的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呈现出一种相当奇特的状态——
别人快要抓破了头的构型和冷却问题在这边几乎是一上来就被顺利解决。
真正困扰常浩南他们的,反而是“达到高超音速”这件事情本身。
事实证明,哪怕已经选择了高空发射加液体动力,但对于现阶段的华夏来说,要想全程在大气层内把双锥体弹头推进到预期速度,仍然比预期当中困难得多。
常浩南本人并非火箭动力专家,而且很多关键问题都是受到工业能力限制。
比如大部分为了新一代火箭研发而建设的配套设置和产业都还没有落地,他一个人就算再怎么厉害,也最多只能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不可能凭空搬出一座工厂或是一条流水线。
所以,从项目伊始,弹头部分的测试就被单拎出来,计划在半年之内优先完成。
至于试验方式,则选择了一个比较邪性的路子:
拿一发中导出来,打高弹道。
利用再入大气层的过程,模拟气动加热效果。
虽然还原度肯定不如完整状态下的验证弹,但在没有高总温风洞的情况下,总好过把弹头放在地面上干等……
……
2005年5月初的一个清晨。
连海市郊外的某处密林之内。
几乎微不可见的淡淡雾气弥漫在十几辆车周围,在朝阳下折射出稍显绚丽的光晕。
然而雾气之下,却潜藏着一个国家几乎最核心的秘密……
第二炮兵51基地810旅的指战员们正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迅速而又谨慎地给一枚通体绿色的导弹加注燃料。
相比不远处战备发射阵位上的同型号产品,这一枚的外形明显经过修改。
具体表现在整流罩下面的
BL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