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是……
现在你请来了个菲奖得主,你倒是爽了。
可我上哪去找个愿意接10万经费项目的菲奖级别大佬啊?
好在梁绍修主动开口解了围:
“常教授说了,他不看头衔只看能力……所以不一定得是其它菲奖得主,只要在业界有一定的口碑和声望,他就愿意合作。”
卡索雷总算松了口气。
如果是这样,那钱不钱的反而不重要了。
单凭常浩南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已经有了足够的吸引力。
甚至就这说话的功夫,他脑海中就已经浮现出了几个名字。
反正有潜力的数学家嘛,法国是真的不缺……
……
实际上,常浩南这一波主要就是为了借个名字用用。
至于最关键的改进levenberg-arardt方法本身,他甚至都没用系统出马,单靠自己就很快完成了。
如果不是想着借助合作者的工作再扩充一下论文的主体内容,甚至都可以直接发表。
而就在他埋头于理论研究的这段时间里,外界却已经因为那条来自美国农业部的声明,而掀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美国中西部农业州减产,算不上什么新闻。
由于很多南美国家的土地早就被美国企业买空,所以国际大豆价格并不特别依赖那几个州的产量。
因此最初反映在期货市场上面,也就是正常范围内的价格波动。
真正要命的是,在那条预计减产的消息过后,几大农业公司很快作出了响应,表示这一轮的气候灾害并不只会影响到美国,而是有可能导致整个美洲的农业产量降低。
同时由于预计产量减少,他们将相应调低未来3-5年内的库存规模至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
从地理角度上讲,由于美洲大陆缺少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所以粮商们的预估和担忧不无道理。
至少没人敢否认这种可能性。
而这,终于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剧烈反应。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美国中部大豆的上市时间是每年9月份。
而在今年的前七个月里面,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如同平常。
因此,当8月份的减产消息突然传出时,下游产业根本来不及、也不可能找到其它的替代供应商。
于是,期货市场的价格终于突破了理性范围,开始一路暴涨。
再加上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闻风而动,疯狂建仓炒作推波助澜,导致在短短20天左右的时间里,大豆期货价格从原本的367美元/吨上涨到了惊人的650美元/吨,并且完全没有缓和涨势的余地。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下游企业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原料维持运转,纷纷做好了出海抢购大豆的准备。
当然,也有明眼人看出了这一轮价格疯涨背后的异常。
照理来说,国际粮商在粮食市场内纵横捭阖多年,本身并不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和能力。
这次哪怕不是有意为之,也绝对带着推波助澜的目的。
如果真的放任国内企业出海,在高位购入大量期货,那么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吃大亏。
BL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