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想到的人是林国范,二人之前在做飞机结冰预测的时候合作的相当不错,并且对方也是气象学专家,应该比自己了解更多。
但这个项目是人家浙省大学那边还没做完的内容,学术界里面把别人正在做但还没公开发表的成果透露出去几乎是掘人祖坟的大忌讳,非常败坏名声。
所以他思索片刻,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行吧,那师兄你帮我联系一下他们,就说有一个关于应用层面的研究需要跟他们合作,京航大学和电科集团都会参与。”
虽然还没跟14所那边取得联系,但常浩南还是很笃定地把对方也一起拉了进来。
主要是这个年头,电科集团算是相对财大气粗的主,有了他们的名字吸引力会更大一些。
“何必我来联系,你给他们发一封电子邮件就可以了。”
方振指了指旁边的一台电脑。
就是之前常浩南在上面演算过机翼颤振模型的那台。
“实验室联网了?”
常浩南脱口而出,随后才觉得这个问题跟“致远星战况如何”好像有点像。
但是没办法,自从去年夏天开始参与八三工程到现在,他就没怎么在学校里呆过,对实验室的情况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是啊,年初的事情。”
方振点点头,起身打开了旁边的那台电脑,还有旁边墙上挂着的猫,后者随之发出嘎吱嘎吱的拨号音:
“也不只是实验室,像教室、图书馆这些地方也都连上了,据说学校计划到明年给学生宿舍也通上网,不过都要按小时收费。”
90年代后半叶是华夏互联网发展极其迅速的一段时间。
1994年4月20日,华夏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全国只有一条64k国际专线。
到1995年的时候,全国范围内也还只有京城、沪市、鹏城等极少数大城市接通了互联网,但直到瀛海威创立之前,仍然不存在普通用户。
而到1997年的时候,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就都已经有了互联网连接。
他半年多没关注,变化自然是翻天覆地。
常浩南起身坐到了那台连着网的电脑面前。
90年代这会,用路由器接两台及以上的电脑共享网络还属于违规行为,虽然有不少人偷着干,但是在实验室里大张旗鼓地搞肯定不行,所以其他人工位上面的电脑都是不能上网的。
“是国内网还是国外网?”
这是现在常浩南现在最关心的,他之后想要搞多物理场仿真软件,而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参考很多外国的研究成果,单靠纸质期刊是绝对没前途的。
如果只能上内网,那意义就不大。
这个年代内外网之间是物理隔绝,并不像后来一样搞个vpn就能随便翻了。
“什么?”
方振回过头,脸上带着几分茫然。
他平时用电脑最多就是发发邮件,并不太关心这些。
常浩南只好靠着自己的记忆换了个提问的方式
“呃……我们拨号上网的电话号,前三位是163还是169?”
163是互联网,169就是国内网。
“是163,贼贵,听老师说一个小时6块钱,我建议你先把邮件内容编辑好再联网发送。”
很好。
常浩南心中暗自庆祝了一下。
终于能有点现代人的意思了。
web of science
尽管华夏在80年代就发送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但实际上,一直到90年代中期,由于网络硬件条件以及费用的限制,这种联络方式在国内都没有普及开来,即便到了95-97年的互联网高速发展阶段,电子邮件的普及速度仍然慢了半拍,在常浩南的印象里,一直到2000年左右,才有高校和研究所之类的科研机构开始大量使用。
浙省大学竟然能想起来给方振留下电子邮箱,在这方面还是走在了国内的前列。
只能说不愧是未来的互(9)联(9)网(6)之都!
最终,常浩南在这条56kbps带宽的网络上花费了大概10分钟,总算是把那封电子邮件艰难地发了出去。
搁在重生之前,要是网络慢成这个样子,运营商的电话恐怕都要被打爆。
但是对于他这个已经脱离互联网将近一年的人来说,对于网络的要求已经从“流畅”降低到了“有就行”。
1997年,还要啥自行车啊。
发完之后,常浩南并没有如方振所说的那样马上断网,而是输入了几个印象中建立时间比较早的国外学术数据库网址试了试。
开玩笑,14所给的经费哪怕留给了他自己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够实验室半年经费开销,上个网怎么了?
如他所料的那样,大多数他熟悉的网站都还是一片空白。
但万幸,并且让常浩南有点意外的是,当他几乎
BL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