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dds(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器)本身只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一部分。”
“或许是考虑到电磁兼容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这个fpga被设计的非常庞大,甚至叠放了三层电路板才实现全部功能”
常浩南重新拿起粉笔,在刚刚自己绘制的图周围添加了一个虚线方框,里面写上dds三个字母,然后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其它元器件,连接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电路。
“我明白了!”
站在离黑板最近地方的周林表现的尤为兴奋:
“输入雷达射频信号与系统本振进行混频,经带通滤波(bpf)下变频为中频信号;中频模拟信号与精确本振混频、低通滤波(lpf)后,得到基带模拟信号;adc在采样时钟控制下,实现模数转换,输出数字信号存储到ra中;在转发过程中,读出数据经dac、低通滤波后,重构为基带模拟信号;此重构信号与系统本振混频后,上变频为射频干扰信号……”
“……”
刚开始的时候,郭林的分析还是十分通畅的,但到了后面,他自己也意识到似乎有哪里不对:
“感觉……感觉好像有一个模块没用上?”
常浩南点了点头:
“嗯……这应该是一个用作正交下变频处理的变换模块,用于把一路中频信号转换为两路正交分量,至于具体的算法,以及这么做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等到徐博士那边分析出来,但一定要让我猜测的话,可能是为了在低采样率的情况下增加带宽,保证对于低频雷达的干扰效果……”
话音刚落,穿着一身实验服、连护目镜都没摘下来的徐洋就从外面推门而入,来到常浩南面前:
“这应该是个正交双通道drf,可以同时处理两路正交分量,在采样率相同的条件下,顺势带宽可以增加一倍……”
话刚说完,她发现满屋子的人都在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看向自己这边。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看向自己身后的那面小黑板。
于是徐洋下意识回过头:
“呦,原来你也已经看出来了?”
“那倒没有。”
常浩南摆了摆手,把粉笔放在旁边的桌子上:
“我推理出来的。”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整个屋子都安静了一刹那。
“好吧。”
几秒钟后,徐洋心态复杂地点了点头: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有一件事没法理解。”
“按照这个原理图,那个吊舱完全没必要设计成这么笨重,完全可以做到6米左右的长度,这样一些普通的战术飞机也可以正常挂载。”
能不能干扰gps?
对于徐洋的问题,常浩南一时间也想不通其中的奥义。
跟这个东西原理相近的l005s电子干扰设备相当紧凑,甚至能挂在苏27的翼尖上面,而美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水平显然要超出北方的老大哥许多,似乎完全没必要搞出这么一个有点傻大黑粗的设计。
但是这种涉及到工程实践的问题,单靠头脑风暴硬想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还是得整出来个样机做实验才行。
而且别看常浩南和徐洋俩人用了半个小时就把硬件结构给分析出来了,但其实这个活就算只靠14所自己,也无非多花几个星期时间就能完成。
要想真正复刻这个吊舱的电磁干扰功能,还需要解决软件设计和功能调试等一系列问题。
好在有了这么个参照物之后,从电路原理到电路设计之间的流程应该就很容易走通了。
“所以接下来……”
郭林下意识转头看向旁边的常浩南。
“接下来我们首先还是对残骸里面没有完全损坏的部分做个测试,然后再根据我们的分析设计一个功能相同的东西出来,看看能不能完全复原美国人这个吊舱的效果……”
常浩南有条不紊地布置着接下来的任务。
在管理能力提高到lv2之后,他已经逐渐习惯了带领10-20人的团队进行工作,因此在这个时候显得颇为得心应手:
“因为我们已经没办法分析解码这个设备里面的软件部分,所以fpga的算法设计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好在这个方面徐研究员应该很擅长。”
被常浩南压制了一整天的徐洋总算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部分,自是欣然同意:
“没问题,数字信号处理的话,应该主要涉及到分布式算法(da),另外如果我们的元器件,尤其是dpra的性能不够,我也可以把一个da实现结构,分配到多个独立的n阶并行da的查找表里面,减少表格规模,节约一些硬件资源。”
“如果能这样就再好不过。”
BL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