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存,没有张口就骂。
又一学生站出来高声道:“回国师,学生们对圣人名言自是熟读,学生们也只是想听听国师的看法,毕竟谁人不知国师既练得了兵,也入得了朝,可谓不可多得的大才!”
先给沈乐妮戴一顶高帽,把自己的无知转移为对对方的敬仰,然后又把问题抛给她道:“学生们只是想知道,国师口中的‘度’字,该如何把握?”
他说完以后没有停歇,而是咬了咬牙,壮着胆子叫道:“若是百姓懂得了不应该知道的东西,不思朝廷供养恩德,反而有了谋逆之心,这又该如何?”
对于他此番言论,在场的儒生儒生们包括官员赞同与不赞同皆是一半一半,因此多数人都保持着安静,没有互相发表看法。
毕竟对于开不开民智,自古就是文人学士间一个热议的话题,亦是朝堂上一个时常被拿来谈论的事情。
更别说帝王还在这里,谁敢胡言乱语?
所有人静看着沈乐妮。
沈乐妮听后,对于这个回答不好就可能掉脑袋的问题,她也没有什么害怕之意,但她也不会顺着对方的话掉进他挖的坑里。
她微微一笑,角度犀利地把问题抛了回去:“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我,而是应该问陛下。”
那学生吓了一跳,脸色当即一白。
他当然不敢真的去问刘彻,只是想给沈乐妮难堪,谁知道她根本不接,反而让他立马后悔刚才问了那个问题。
说百姓有谋逆之心,不知在说君王治理不行?
幸而刘彻没有追究。沈乐妮见对面偃旗息鼓,似乎不打算再刁难她了,总算舒了口气。
比试到此也就结束了,刘彻叫上沈乐妮先行离去,无关人员随后也跟着离开了太学。
离开前,沈乐妮还不忘提醒太学学生兑现自己的话。
看着那帮儒生一个个跟吃了屎一样的表情,沈乐妮瞬间心情美妙起来了。
“想不到国师如此能言会道,这两场辩论,朕听得很是尽兴。”回了未央宫,走在去往清凉殿的路上,刘彻对沈乐妮揶揄道。
沈乐妮呵呵两声,辩论嘛,不就是看谁嘴皮子利索。
“国师说与他国互通买卖,便可保持两国和平,国师不如再细细说一说,应该通什
么样的买卖?又该如何通?”刘彻询问道。
“陛下,不同的国家有不用的需求,端看对方缺什么,或者对方造不出来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技术。但前提是自身要保证某项技术已经得到改进,才能把陈旧的技术卖给他国。而有两样东西,非自身充足到富余,不可与他国进行交易,便是粮食与军械两物。尤其是军械,除非是已经造出了更厉害的军械,则万万不可与他国进行交易。”
“臣举个例子,比如大漠之地,草原绵延千里,牛羊马儿成群。但大漠之地冬季漫长,冰天雪地,缺衣少食。若要与大漠部族进行互通,便可以买进牲畜,卖出炭火、布匹、乃至药物、粮食。”
“关于如何互通,臣认为当然首先要先修路,俗话说得好,商业发展的基础是运输行业的发达与道路的完善。”
商业发展的基础是运输行业的发达与道路的完善?还俗话说,他这个帝王怎么没听过?
刘彻细细品着她的话,一时没出声,沈乐妮静静地跟在他的侧后。
进了殿里,刘彻坐到御案前,又道:“那技术一事,国师也便说说吧。”
沈乐妮笑得像个苦命的打工人,“不知陛下想知道什么?”
“若是扶持技术,又该从何处做起?”
沈乐妮想了想道:“臣认为要扶持技术,首先要做的便是制定出完备的律法,建立相应机构,增设官位,再确定要钻研什么,设定考核奖惩,然后广招天下技工匠户,择优录用。”说完,她又补充一句:“若要扶商,首先也应该有一套完整规章律法与监管机构。”
BL耽美